「綜觀我國大環境,目前無法進行量的擴充,因此石化業必須轉型,師法先進國家朝向高值化方向,因應未來新興國家帶來的衝擊。」經濟部長施顏祥說。

  「石化產業高值化是一條必走的路」,石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的。我國石化業由1960年代開始發,歷經近50年的投入發展,年產值超過新台幣1.8兆元,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基礎產業。現在,在國光石化投資案中止後,再接續政府104年對中油五輕的遷廠承諾,我國的石化產業已經走入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上。

  發展高值化,提升材料自主力

  新年來,中東產油國家與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快速增建輕裂廠,預期未來將逐漸衝擊我國石化上游業者;若要能與之有所競爭,必須進行量的擴充,但大環境無法進行量的擴充,因此師法先進國家朝向高值化方向,是石化業必走的方向。

  策略規劃會議於2月份展開會前會,歷經六次會前會,約200人次的專家出席,共同深入探討我國石化高值化初步規劃。綜整石化上、中、下游意見,針對短、中、長期提出建議,對每個時期的發展方向、發展項目、發展政策等,皆提出初步構想,期能將石高值化的效益受惠於所有的上中下游產業。

  我國許多製造產業在國際上佔有領導地位,惟相當多關鍵原料仍需仰賴國外業者,使得材料來源受到壟斷,國內廠商的獲利更是嚴重被材料商侵蝕,因此透過發展石化高值化,可將材料本土化,健全下游業材料供應鏈,提升國內材料的自主能力。

  產品高值化 目標提升逾30%

  高值化是每個產業追求的目標,但是要使產品高值化必須有許多要件,大體而言就是產品有有創新性、獨特性,市場進入障礙高,如此才有高值化的利基。對石化產業而言,高值化主要就是將泛用的塑膠或人纖原料,予以精緻化、精密化、精準化、下游客戶將其用於產製高單價的製品上,這就是高值化追求的目標。

  「附加價值」為產業獲利能力的表徵。近5年台灣石化產業的平均附加價值在14.7%,而日本、歐美可達30%,因此台灣石化產業高值化仍有很大空間。而國內石化產業也有很多廠商以高值化產品為目標,例如長春集團,公司平均產品附加價值都超過30%,而且幾乎技術都是自主研發獲得,每年投入研發比例在3%以上。

  我國石化業者多以製造為重心,較不注重產品研發,因此不易達到產業高值化,分析2009年我國石化業研發投入占營業額比例僅達0.32%,預計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後,2016年我國石化研發投入比例目標達到1%,2020年我國石化業研發投入比率可達到2%。

  永續經營 精進核心技術 

  面對內外均不利環境中,台灣的石化產業唯一必走的路,就只有高值化。因此,政府在國光石化中止時,定調未來的石化產業政策,就已點出「質的提升在台灣,量的擴充在海外」。因此,石化上中游產業的出走,是台灣近年必須面對的事實。不論原料來源從何而來,石化的製程與高值化的技術仍不會改變,因此對於產品生命周期可以達百年的石化產業,核心技術的精進與掌握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最大基石。

  為達成高值化發展目標,經濟部將透過我國石化產業高值化策略規劃會議,在國內與業者形成共識,作成政策,未來將透過科技專案計畫、輔導計畫,及研究發展投資抵減等鼓勵,協助業者進行轉型,相關目標也會納入業者國內、外相關投資審查及環評審查的建議參考依據,基本原料的分配及管制,及大型石化廠公共安全管理合督導計畫的廠商挑選指標,相關石化品也會納入ECFA、FTA等與各國關稅談判之開放與否及時間先後的規劃依據。<擷錄經濟>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未上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